中文版English返回旧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件下载 >> 其他资源 >> 正文

创新创业学院2018―2019学年创新创业先进表彰事迹——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王飞龙

作者:王飞龙 来源:创新创业学院 时间:2020-11-09

创新就是不断地挑战自己的极限

——优秀指导教师王飞龙事迹

座右铭:没有什么难题是一个通宵解决不了,如果有那就是两个。

指导创新创业竞赛所获奖项:

2019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一等奖3项,二等奖1

2019年第三届高分北斗无人飞行器智能感知技术竞赛初赛三等奖1

2019年教育部第十三届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1

2019年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三等奖2

2019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华为杯)东北赛区一等奖2

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

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东北赛区决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

2019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计算机设计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

2019年第二届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三等奖1

2018年全国大学生FPGA创新设计邀请赛二等奖2

2018年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芯片与系统设计竞赛二等奖1

所获奖项:

2019年获第六届全国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二等奖

2019年获第一届东北地区高校电工电子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一等奖

2019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移动应用开发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9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东北赛区决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9年第一届辽宁省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8年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教师电子技术基础、电子线路课程授课竞赛东北赛区二等奖

2018TI杯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8年创青春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2018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王飞龙,男,汉族,现就职于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学院2011年本科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最早的一批与人工智能相关的专业;201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发空间智能实验仪器;毕业后至今,在大工创新创业学院担任实验岗位教师,曾作为VR工作坊、3D打印工作坊、物联网工作坊的负责教师,现担任人工智能实践班(硬件方向)的负责教师;三年期间,指导学生参加二十余类课外学术竞赛,获得各类奖项六十余项,指导竞赛二百余人次。对待工作勤奋努力、仔细踏实、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平易近人;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注重学生个性培养,认真负责,取得较好教学效果,获得学生们喜爱与同事们肯定。

从做卫星到当老师

从我的学生时代到来大工工作,经历了三个非常奇妙的转折点,也注定了我和学生与科技竞赛的不解之缘。本科期间我就迷上了机器人,当时加入北科大最优秀的机器人团队,被机器人竞赛的魅力深深感染,恰好当年第一届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不过那时深度学习还没有提出,人工智能还是机器学习的时代,智能专业更像是计算机、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各个专业的大杂烩,我也因此得到了从硬件到软件所有技能的训练。到了研究生期间,本想继续从事人工智能的研究,但后来才明白智能仪器这个方向并不是AI而是Smart的意思,然而导师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挑战的课题——静电悬浮材料实验装置,我国未来实验卫星和空间站需要这样的设备但目前国内是空白的,我就去干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也再次获得提升。做出这个设备后,本可以很容易留在研究所继续工作,但是发现自己依然对人工智能充满了兴趣,我要找回自己的初心,就放弃了博士期间的方向,来到大工在教书育人中重新开始我的梦想。

做一个甘于为学生付出的实验老师

创新学院实践班的课程不同于专业理论课和实验课,课程需要实践的内容很多,学生只是来看和听是达不到效果的,一定要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到课程实践中来,这就涉及到学生时间和设备资源的问题。创新学院的课程是在学生本专业的必修和选修之外开设的个性化创新实践课程,学生能来上课的时间就只有晚上和周末,另外学生也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很难找到一个固定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可以来。创新的培养确实是精英人才的培养,但我坚信这样的精英不是自己蹦出来的,而是用心培育出来的,要给每个学生平等的机会让他们去锻炼和成长,固定的上课时间只是对老师来说更方便。所以从2016年来大工第一年开始,从VR工作坊到如今的人工智能实践班,我都坚持采用一周多次课可选的方式,几乎所有晚上和周末时间都安排上,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时间来学习。

虽然分多次上课解决了学生时间问题,但对于硬件方向的实践课来说,设备资源的有限才是更头疼的事情。在负责VR工作坊的时候,由于VR实验设备价格不菲,学院购置的设备数量有限,而虚拟课程实践的内容需要佩戴VR头盔才能真实感受到浸入式的体验效果。为了让工作坊的40多名同学都能有机会体验学习,我下狠心采用5人小班授课的方式,保证每个人都能有一台VR设备边学边练,只不过同样的课程一周要上8次。直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实践班,学院给配备了更好的硬件资源,我依然要保证每次实践课人手一套设备练习。经过短短三年的实践课程,学生们的实践能力迅速成长,总共在二十余类课外学术竞赛中累计获得各类奖项六十余项。“只要能保证学生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自己付出多点也值了。”这是我作为一个实验老师的初心。

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培养拔尖人才

在和学生的日常接触和竞赛指导中,发现学生的理论课、实验课、创新项目以及课外学术竞赛都是独立的,学生在各自的学院上完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再到创新学院来做项目参加竞赛,创新竞赛中用到的技能与理论课程讲授的内容没有很好融合,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从理论到实践一体的,不然学生就会疲于在一门课上反复学习多次。我对创新竞赛指导过程进行改革,把竞赛任务与教学内容相融合、竞赛平台与教学资源相融合,竞赛开展与教学过程相融合,竞赛结果与教学考核相融合。在今年的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设计竞赛中,我把竞赛的命题作为教学的目标与涉及知识点融合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利用创院实践班的硬件平台为学生提供元器件、工具、实验板、机电模块等各种教学实践资源,教学过程也不仅是在短短的几学时课堂内,而是在整个竞赛的备赛过程中,在以竞赛获奖成绩作为考核指标下,激励学生自主在创院实践班平台上进行学习和创新实践。最终班级的作品在此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辽宁省一等奖5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这种"以赛促教,赛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从“课堂和老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上一条:创新创业学院2018―2019学年创新创业先进表彰事迹——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李胜铭 下一条:创新创业学院2019―2020学年创新创业先进表彰事迹——创新标兵——常宇豪